课程简介
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环境创建(设计)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必修课程。课程以儿童发展心理学、教育学理论为基础,结合学前教育实际需求,系统探讨学前教育空间的功能分区、安全性、趣味性及教育性设计。课程内容涵盖教室布局、户外活动场地规划、游戏区/阅读角等专项区域设计原则,注重通过环境创设支持儿童的认知发展、社会性培养和创造力激发。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建议:应将当地的自然生态、社会生活、风俗习惯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,使幼儿能够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,从而增加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,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,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打下基础。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中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而现阶段学前机构教育环境创建存在以下问题:(一)设计理念表层化,过度依赖标准化模板,忽视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与转化,导致“千园一面”。(二)课程要素割裂:环境设计偏重装饰性功能,与主题活动、园本课程缺乏系统衔接,难以形成“环境育人”的动态循环。
基于此,本课程积极响应政策导向,呼应现实诉求,在环境设计中系统整合三大维度:一是现代教育技术赋能,运用互动投影、智能教具等技术拓展儿童的感官体验与学习边界;二是可持续发展实践,通过环保材料应用、自然采光设计等传递生态价值观;三是地方文化基因活化,以非物质文化遗产(如传统手工艺)、民间美术图案、地域建筑符号等为素材,构建可视化的文化教育场景(如“节气农事角”“方言故事墙”“非遗传承工作坊”)。通过“环境-课程-文化”三位一体的协同设计,不仅实现教育空间的功能性需求,更让环境本身成为承载文化记忆、激发探究热情的“无声教师”,使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知识建构与价值认同的双重成长。
授课教师:崔莹莹
授课对象:学前教育2023级232、233班
课程项目:Bsports必一体育学前教育专业《学前机构教育环境创建(设计)》系Bsports2025年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课程。
课程实践
本节课程以汉字文化为核心设计《汉字之美 立体传承》特色实践,聚焦“立体墙”这一创新载体,深度融合汉字的象形之美、文化内涵与空间设计。员工挖掘汉字从起源到演变的文化脉络,结合学前教育环境创设需求,打造出兼具教育性与艺术性的汉字主题立体墙,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触摸、可探究的立体教育场景。




课程发端,教师系统梳理汉字文化脉络,从甲骨文的象形智慧,到“日、月、山、水”等字的造字逻辑,再到汉字在非遗、民俗里的体现,结合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本土文化融入建议,引导员工思考如何用立体形式呈现汉字“形”与“意” 。员工围绕“汉字起源(如仓颉造字 )”“汉字演变(字体变化、书的演变 )”“汉字趣用(趣味字谜、动物脚印成字 )”“汉字与非遗民俗(剪纸、中医药文化、戏曲脸谱 )”四大板块研讨,从汉字笔画、历史典故、传统技艺里提炼元素,像用仿竹简造型呈现汉字起源故事,以层叠卡纸展示“字的演变” ,让汉字突破平面,成为立体可感的文化符号。

学前233班谭歆扬

学前233班郭经纬

学前233班刘国梦

学前233班王胜乐

学前233班张瑞雪

学前233班冉玉银

学前233班徐菁

学前233班毛庆林
实践环节,员工分组创作立体墙。借助瓦楞纸、旧书页、麻绳、干花等材料,通过切割、拼贴、立体浮雕等手法构建空间层次。“汉字起源区”用黏土浮雕+剪纸还原仓颉造字场景,搭配麻绳勾勒的“结绳记事”装饰;“演变区”以旋转展板呈现“水”字字体变迁,穿插“书的演变”微缩立体模型;“趣用区”设计可拆卸汉字拼图(如动物脚印拼字、部件组新字 )、字谜翻翻卡;“民俗区”融入剪纸(京剧脸谱、剪纸汉字 )、中医药文化(煎药过程、中药名称汉字 )等立体装饰。创作兼顾环保安全,用自然材料、废旧物品营造沉浸式氛围,激发幼儿观察探究兴趣。

学前232班郝馨月

学前232班蔡京婧

学前232班陈小冰

学前232班魏紫怡

学前232班胡欣怡

学前232班陈睿翎

学前232班隰涵颖
此次实践,将汉字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环境深度融合。员工的空间设计、文化创新能力得以提升,也让教育环境化身“会说话的文化导师” 。立体墙通过“形”的直观展示(如象形字浮雕、字体演变模型 )与“意”的深度解读(民俗故事、造字智慧 ),让幼儿沉浸式感受汉字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,实现“以字育人、以文化人”目标,为非遗文化、汉字教育在学前场景的创新应用,提供了丰富实践范式。
(通讯员:程思琳 崔莹莹 审核:孟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