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,作为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,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春节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团圆、和谐、欢乐的象征,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。蛇年新春的脚步渐近,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这些新春习俗吧。
1.美术学232班闫旭乾—民间红火
民间的新春风俗丰富多彩,具有美好寓意,代表着朴实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,浓重的年味气息真正诠释了新年的意义。长治市民风淳朴、人杰地灵, 每年正月十五,村村出节目、镇镇闹红火、市民跳歌舞、农民唱大戏,主要剧种有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,为长治正宗地方戏,具有豪放、粗犷的艺术特色,为群众所喜爱。 民间红火主要有秧歌、旱船、扛装、舞龙、腰鼓、彩车、耍狮子、踩高跷、瞪眼家伙、威风锣鼓等30多种形式。

.美术学221班王思佳—舞龙舞狮
岳麓区的大型影视基地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,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,能够驱散阴霾,带来好运和福气。舞狮中的“双狮戏珠”或“采青”环节,寓意着生财有道、步步高升。

3.音乐学243班王雨瑶—蒙古族白节
蒙古族的白节,这是蒙古族的春节,人们身着盛装,互赠哈达,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“手把肉”,喝酒唱歌,庆祝新年。

4.美术学231班刘晶晶—吃水饺、吃汤圆、吃年糕
北方大部分地区,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,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,谁要是吃到硬币,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。在江苏淮安,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,河南开封一带,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。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,年糕口味因地而异。


5.学前教育243班王舒宇—春联
春联起源于桃符,周朝时人们在大门两旁悬挂长方形桃木板,上画神荼、郁垒二神来驱鬼辟邪。五代十国时,后蜀主孟昶的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是有记载的最早春联。宋代,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,王安石的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可证。明代,朱元璋大力提倡,春联真正普及并改称“春联”。清代,春联发展至鼎盛,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。
时间上,春联一般在除夕上午或下午张贴,寓意辞旧迎新。张贴顺序依据横批书写方向,横批从右向左写,上联贴在门右侧,下联在左侧;横批从左向右写,上联在左,下联在右。区分上下联可看尾字平仄,仄声为上联,平声为下联。

(文案:吴松林 审核:殷晓克 )